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
自《商务周刊》 作者:胡泳
"在自我意识减少的同时,你也就掉进了互联网最具诱惑力的幻象之中:在特别营造的小天地之中得到虚假的保证,仿佛与自己的信念相抵触的事实全都不再存在。"
胡泳 管理学者,作家
在追求**的过程中,很多人对公民参与**对话寄予厚望。
和意见相同的交流相比,只有意见不同的交流才允许真正的辩论和思想的交换。这种交流使得参与者有机会“从更大的菜单中做出选择”,从而导致一种社会意识而不是个人私益。
然而,实证研究表明,公民的**对话往往发生在家人、朋友和与自己有着相似观点的人之间。这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homophily)的现象被多个学者所注意。导致它的原因有许多种。经济学家安东尼·唐恩斯的模型认为,人们从头脑相似的人那里获得信息有助于减少信息成本。莫里斯·罗森伯格认为这是由于**有威胁性特质所致——它总是充满争议。逃避争议也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核心观点,虽然该理论原用以描述公众舆论的形成,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为什么企业组织里的人不愿意站出来说话,并极力避免不同。这一理论有四个基本假设:(1)组织对背离的个人施以孤立的危险;(2)个人经常恐惧孤立; (3)对孤立的恐惧感使个人不断估计众人的意见;(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由于害怕被孤立,个人在他人持有不同观点的时候往往不敢说话,他们宁愿选择意见一致的人交往。
人们把避免冲突的倾向归因于无知、漠不关心、疏离、不愿意挑战群体规范、害怕遭到反对、害怕伤害他人、缺乏可见的选择、不愿意承担责任和怀有无能为力的感觉等等。那么,互联网能够帮助人们摆脱这些心理障碍吗?互联网的本性应该是不仅促进更多人的参与,而且能够促进更多异质群体的参与。电子通讯技术的浪潮据信能够增加观点的多样性,以及这些观点到处传播和彼此竞争的速度和轻易性。有研究表明,网民与非网民相比更加支持多样化的观点,容忍度也更高。网络因而是一个理想的个人可以扩展视野的地方,他可以交往到成百上千的陌生人,并遭遇无数的新话题和新观点。
问题是,虽然互联网上的对话以不一致为基本特征,但虚拟社区还是常常建立在拥有同样兴趣和关注点的人群之上。安东尼·维尔海姆发现,在一个讨论组内,大多数人对某个**话题通常持有相同意见。他的发现与理查德·戴维斯对Usenet的看法一致。戴维斯称Usenet已经变成了“一种壁垒化的论坛”,被不容许异见的人所主导,群内认同极其强烈。维尔海姆对**类新闻组的抽样内容分析显示,超过70%的帖子都对主导立场表示坚决或温和的支持。
由于互联网上的社区都是自愿形成的,在人们具有寻找头脑相似的伙伴的倾向作用下,这些社区往往成为同质性的。它们由此被称做“兴趣社区”,非常符合盖茨在《未来之路》中的描述:
“我们确信我们会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独一无二的能力,找到同好者社区——加入电子社区的人越多,社区对成员来说也就更有价值。全球大多数滑雪爱好者都会成为滑雪电子社区的成员——如果你尝试在滑下一个陡坡前让自己处于更好的身体状况,那么要是能和十几个与你身高体重年龄相仿,并同你怀有同样锻炼和减肥目的的人保持密切的电子联系,你会发现训练更有趣——当所有的人都从事与你相像的锻炼项目时,你自我意识的东西会减少。”
在自我意识减少的同时,你也就掉进了互联网最具诱惑力的幻象之中:在特别营造的小天地之中得到虚假的保证,仿佛与自己的信念相抵触的事实全都不再存在。这就是网络的“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
网络杂志《沙龙》的专栏作家安德鲁·列奥纳德在回顾自己被“回声室效应”误导时说:“让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那种随时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心态的方便性。”在这样的“回声室”中,人们只需链接到他们喜欢或意见相同的人,只会阅读他们热爱读或完全同意的东西,那么,又哪里还会有公共领域存在?
马歇尔·范·阿尔斯泰恩和埃里克·布莱卓夫森在一篇重要的论文中,显示了互联网可以把头脑相似者的甚至是微弱的偏好发展成同质的小团体,其内部交往大大超过群外交往,他们把这一情形称为“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cyberbalkanization)。这种情况如果不加遏止,会导致“族群**”和“议题**”的出现,剥蚀大部分公民应该拥有的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
职业讨论
讨论一下:绝大多数的职业讨论都发生在职业分论坛上,而这样的讨论很容易产生回音室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问的是,要讨论什么才对讨论氛围有好处?只要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就行吗?弄个置顶帖子让大家进去说自己喜欢这个职业的什么地方,讨厌这个职业的什么地方,大概就可以了吧。
讨论中,说服力不足的观点会被击溃,强有力的观点会占据统治地位。论战就像竞技场里的强者生存法则一般。
但还有那么多常见的观点在一次次被击溃后又再度复活。
的确如此,不过我觉得,网络论坛的功能之一就是风向经常大转弯。
那就换一种讨论方式,双方都使用更有吸引力的方式。论坛已经要过时了。
视频看起来太花时间了(尤其是还有很多广告)。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呼吁做视频。不过我很喜欢Reddit网站(资源分享和讨论网站)。
……这样一来就回到了我一开始指出的问题。回音室效应中的观点很没有说服力……
我同意Lhivera的观点。回音室效应会使论坛排斥不同观点的讨论,转而强调相同观点的共鸣。
的确这个结论不中听而且好有优越感,但论坛上的讨论过程和给我的感受中,95%的时候都是这样子的。
但是你不是一直说,玩家的看法一般都是对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玩家的看法……只是有时候是对的。
讨论真正面临的问题和并不存在的问题时,如果大家想法都很有共鸣,那么两种讨论感觉就都差不多。
从我们开发者的角度来看,玩家想要的东西总是比游戏需要加入的东西多得多。 区分有益的讨论和没用的讨论并不容易,所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一场有益的讨论可以让我们更有能力分清二者的区别。
回音室效应也强化了类似“我的职业很弱”这样的群体思维。
而且如果有人闯进这个群体,表示不同意的话,就是“不理解我们这个职业的问题”或者被指责为“钓鱼/挑事”。
我再说一遍:你在职业专属论坛获得的反馈,绝对比其他任何地方获得的反馈都要好。
从我看的论坛可未必。现在的确可能在职业论坛里看到健康的讨论,但我真的看到过的实在是太少了,而且我看的论坛非常之多哦。
这样的话也可能只是把回音室效应换了个地方。比如视频讨论组邀请一些高手玩家什么的。
视频讨论组和播报节目里经常会谈到各种不同意见(合理的那种),这一点很有意思。 我觉得他们明白,(轻度的)争辩式的节目构架可以产生有意思的讨论,而且这样的讨论是建立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我觉得回音室效应并不是形式的问题,而是互动的问题。如果蓝贴的参与多些的话,健康的讨论也会更多。
问题是,开发团队都非常忙,不能天天都花几小时看论坛。(推特花的时间很少)
回音室效应哪里不好?我不是想讽刺你,只是想了解,理想的讨论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并不否认有职业平衡问题,但如果不管什么问题都说成是天塌了一般,就很难分辨哪些问题需要修正。 回音室效应同时还会导致意见领袖或者雄辩的玩家把花园里鼹鼠挖出的小土堆这样的小问题描述成一座大山。 类似“你的DPS其实还行”这样的不同意见其实挺好,但这些“捣乱”的人经常会被赶出职业讨论帖。
你对这类推特有内疚感吧:“我们喜欢XX目前的状态”。过了几周后,在线修正或者小补丁里就把XX给buff了。
其实整个反馈体制就是这样运作的。有时候,玩家真的说服了我们:某项改动的确有必要。其他时候则是数据证明我们的看法是错的。
有玩家想要为社区贡献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但却因为各种满嘴脏话、恶化讨论氛围的帖子而放弃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后,有价值的内容就会回归吧?
我以前也比较赞成这样的看法,但管理员过度行使权力的话,会在论坛中造成恐慌和愤恨情绪。 而且这一点我们也只能在自家网站里实行,其他网站要讨论还是得讨论的。
有个大胆的主意:取消职业分论坛,这样就没有回音室了。另外做一个“新手问答指引论坛”代替吧。
严格意义上说,这个问题并不是“职业分论坛”才有的。总论坛里也会发特定职业的帖子。
老实说,我觉得蓝贴在职业分论坛发帖子的时候,应该要非常谨慎才行。
我已经不在职业论坛发贴了(其他论坛也不怎么发了),感觉发帖后抱怨反而更多了。 现在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帖子:我们的问题要严重得多,暴雪应该发帖子/发更多的帖子/发更有份量的帖子来回应。
声望/任务
我要明说……练一个号是挺好玩,但在MOP里练好几个号就不好玩了。
批评很中肯。我们之前希望的是像四风vs卡桑琅这样的分支可以让玩家在之后练级的时候感觉不那么枯燥。
我想知道,你们觉得MOP练级部分做得怎么样?成功?失败?有待提高?我觉得很无聊。
我们觉得总体上有点慢。5.0刚上线时,做了很大一堆任务后,经验条才涨了那么一点点。 我们一两个补丁前buff了练级速度。我觉得现在应该好点了。
可以增加一个选项,在任务日志里显示奖励的声望吗?
我们探索过,但很多任务奖励的是复数的阵营声望(比如所有联盟主城声望),刷屏太严重。
你们宁可玩家刷装备刷到厌,也不让玩家去打团,因为这样比较好玩是吗?
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可以提升自己的装备作为奖励的话,绝大多数的玩家都不会参与任何活动。但相反的情况也存在:如果我们不谨慎行事的话,玩家就会为了获得提升而去做不好玩的事情。
你是说日常?
或者是连刷能源舰。或者是刷太阳井小怪。还有很多很多。
我也不想像回音一样,但日常任务很有强迫性,我不玩MOP也是因为这个。
我觉得你的资讯落伍了。新补丁里已经没什么日常了,而且还是有很多事情可做。